新闻资讯

NEWS

档案馆,纪念馆,展陈设计以教育为导向

浏览次数:393 日期:2021-02-03 23:04:46

摘要:

国家对于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三大功能作出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第一位,博物馆变身成为课堂 将会是新时代 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 ...

国家对于博物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三大功能作出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第一位,博物馆变身成为“课堂” 将会是新时代 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如何让博物馆成为一所大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当代功能的重中之重!在众多的博物馆类型中,纪念性博物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具有展示主题政治性与文化性的不同,展示内容的主体不同以及展示的“ 物 ”与“ 史 ” 侧重点不同的特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重要载体。

然而,当前的纪念馆却未能充分的发挥其教育功能,究其根源在于其承载教育功能的主体—展陈设计的观念落后、千篇一律、集体“ 失语”的弊病。

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纪念馆的特性,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力求创造一种新的设技语言,促进纪念馆的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使其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殿堂。

传统纪念馆展陈设计失语的弊病解析

展览模式与观念的僵化

作为教育的主体,青少年与儿童是绝大多数的纪念馆的重要参观人群,而大多数纪念馆展陈模式遵循“ 专家至上” 的展览模式。很多“ 专家 ”的工作是让自己在其他专业人眼里博学又聪明—他们并不怎么关心观众能否理解。

纪念馆的策展人基本上是文史专家,他们的专长是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点的精确的文字工作。他们像是 “ 脾气粗暴的老教师”,傲慢而又不善沟通,在关于如何通俗易懂的以具象的空间叙事语言来将知识点传播给观众方面则毫无办法。许多纪念馆需要大量讲解员来弥补这个弊病,使得整个展览脱离了纪念馆的知识教育特征,更脱离了群众,浪 费了宝贵的教育传播机会。

展陈专业协作与教育的滞后

国内博物馆展陈设计和工程的实施技术主要沿用建筑室内设计的学科方式,当代博物馆建设在工作程序上的时间先后以及传统的文人相轻的狭窄视界,使得文史专家、建筑师、展陈设计师很少有合作的机会,造成了各专业的隔阂,造成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展陈工作的脱节。

大部分展陈设计师认为展陈设计就是建筑的室内设计与展板、展柜、展项的结合,忽视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空间叙事特征。目前,博物馆建设的迅猛发展与滞后的展陈设计专业教育的矛盾,造成了展陈设计专业处在一种急功近利的集体失语状态,重复雷同的设计层出不穷,成为困扰博物馆文化质量提升、发挥其教育功能的瓶颈。

展陈内容与形式的脱节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博物馆展陈与纪念馆陈列共同追求的目标。

博物馆展陈重点放在“物” 的展示上,而纪念馆展陈的重点则是 “事” 的展示,并且与博物馆不同的是,我国大量纪念馆文物的数量极少,根本不足以支撑诺大的展陈空间。

目前,大量的纪念馆还采用与传统博物馆相同的以“文物”为主体的展陈形式。展示的主体主要以书籍文献、图片和文字为主,辅以少量的文物,这就造成了展陈设计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图片和文字排版的视觉游戏。

整个展览空间充斥着一面面以图文等平面视觉语言为主的展墙,观众像老鼠一般沿墙观看—整个观展成为一场在空间里走着看“大”书的行为,尽管有诸如艺术造型与科技等手段的运用,但这种把观众和展陈形式与内容割裂对立的展陈设计方法,因其物少、平淡、枯燥、单角度、易 同质化等弊病,极大的限制了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针对纪念类博物馆展陈的种种失语现象,通过创新的展陈设计方法,创造了一种融合展陈的“内容” “形式” “手段”于一体的设计语言,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教育功能 的发挥。

体现了从策展人向观众的主体位移,更加注重展陈主题的形式表达,更加注重围绕主体的故事梳理以及展陈节奏的把握,更加注重展示手段的综合运用。

 

以这种语言讲述唤起公众好奇心的故事,通过空间形式与手段吸引并鼓励他们深入探索,整个展览将变成为“博物馆”这所大学校的最受观众喜爱的“老师”他会想方设法,通过幽默和个人魅力,让知识看上去很有意思。有这样“老师”的学校一定是一所好的学校,它将使我们穿越时空,在知识的海洋中流连忘返,实现文化的自知、自信与自强!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