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由于能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博物馆研学实践教育教育成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具体研学中如何进行博物馆学习的“问题设计”,是一大难题。本文作者就此进行了讨论,分享了如何在研学中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激发其自主提问能力的方法。
博物馆教育,作为场馆教育的重要形式,在教育全景化、全纳化、全域化和终身化等特性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正成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重要拼图。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到:
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场馆学习,是实现价值体认目标的主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就是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教育之所以得到重视,是因为其具有真实性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形态,打破课堂的边界,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聚集群,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世界中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文化品格。 这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职业世界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挑战的必要条件。
博物馆学习的“正确”问题
博物馆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从展品到建筑,再到墙上的文字,都体现了关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观点,充满了学习的元素。
这些学习的核心是“展品”,一尊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一件历经战火的战袍、一封泛着岁月沧桑的书信.....静静地以各种姿态出现在博物馆里。
无论是游客,还是学生,来到展品前,是与古老的陈列、人物邂逅,是与厚重的故事和历史相遇,是与自然和世界的共处。
对于博物馆学习者来说,真正的学习是通过对话和问题发生的。
博物馆中的学习是通过“对话”和“问题”作用于学习结果的。对话和问题帮助学习者建立与展品的联系,激发兴趣,激扬好奇,驱动探究;帮助学习者建立展品与历史和当下的联系,建立展品与生活和自然的联系。
这样的对话是以问题为纽带,并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持续性和发展性的对话。
博物馆的问题与课堂上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基于现场实物和立体展品的问题。
美国太平洋科学中心的Dennis Schatz认为,博物馆里“正确”的问题是:
1. 引发学习者即时反应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通常与学习者的视觉或感官元素有关,例如:
线条、颜色、光线、比例、构图等... ...
这些提示都将鼓励学生们在观察和发现眼前奇迹时,调动他们所有的五种感官,使得学生置身于场景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觉。
2. 引发思维冲突的问题
强调思维的碰撞和冲突,要求学生思辨和对比,调动他们的大脑思考。譬如:
唐朝和清朝的瓷器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此类物品,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何种重要的作用等... ...
还例如创造性问题:
你在这儿发现了一个新物种!
你会给它起什么名字,为什么?
如果你必须向新闻记者描述这个物种,你会告诉他们什么?
又如串连性问题:
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什么?
让你想到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何种主题?
3. 激发真实表达的问题
博物馆学习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学习,是在真实的物品和场景前获取真实的体验和经验。
教师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真实的体会和感觉,如:
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你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
你注意到这个物品有什么特点吗?
4. 从个人经验中得出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习者围绕物品,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如: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看到此类物品吗?
这件物品是如何影响今天的生活?
当你看到某一杯子时,联想平时常用的杯子是怎么样的?有何关系?
5. 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具有开放性,通常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而且并不仅仅局限于或者或指向某个特定群体的,具有包容性。
教师不要害怕沉默,相反,应该鼓励学生花几秒钟,甚至几分钟来思考问题。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取安全感,能够畅所欲言,并不断获得“探索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
当学习者将一系列特定的知识和能力用于理解世界,学习过程就显现出来了。
6. 激发好奇,驱动探究的问题
好的问题,会将学生的探究和批判性思考,与博物馆藏品以及单元计划主题联系起来,会一直驱动学习和探究,例如:
服饰博物馆里的“一位200-400年前年轻人的衣服和装饰品,如何反映当时的经济和生活方式?”
航海博物馆里的“不同航海器里的仪器是如何导航船舶航行的?”
“格物致知”的问题链条
《礼记·大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博物馆里观看展品既是博物馆里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格物致知”,探索原理的过程。
博物馆环境通常被描述为基于物品和经验的学习,而不是基于文本,具有独特性。